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激活实体经济新动能 |
|
|
|
2025年1月,我市交出一份亮眼的金融“成绩单”:截至1月末,全市本外币贷款余额达6080.52亿元,突破6000亿元关口,增幅3.18%,创历史新高。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我市以“金融直达基层加速跑”为引擎,通过深化银企对接、创新金融辅导机制、优化政策供给打出的一套组合拳后,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动能。 金融直达基层加速跑:打通融资堵点,激活发展动能 2025一开年,山东蓝越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就得了一笔2000万元的贷款投放,为企业的远洋渔船更新换代注入了能量。而后续,还有1.9亿元贷款将陆续到位,帮助企业早日实现改造升级。 这不仅是全国农行系统内首笔远洋渔船设备更新改造贷款,也是我市“金融直达基层加速跑”行动的生动写照。 据了解,此次“金融直达基层加速跑”行动,审批效率的突破成为亮点。通过邀请省级金融机构到地市现场办公,纳入、审批、放款均按下“提速”键,建立“三应三尽”项目库,推进融资项目“应纳尽纳”、入库项目“应批尽批”、授信项目“应放尽放”,有效提高了企业融资可获性、便捷性和精准性。 针对融资项目,地市统筹梳理融资需求清单并推送银行,省委金融办组织集中审核,符合条件项目纳入“应纳尽纳”融资项目库,未过审项目即时反馈原因;入库项目通过省市县“绿色通道”实现材料联审,省级行并联审批压缩至7个工作日,需总部审批的由省级机构协同监管部门“应批尽批”;授信项目按进度“应放尽放”,资金直达企业。全流程实行“申报-审核-放款”闭环管理,建立双向反馈机制,通过地方指导、省级介入、流程重构实现审批提效,保障资金精准快速投放。 银企对接送服务:织密服务网络,架起融资“连心桥” 相关部门聚焦跨境金融,将跨境结算、融资、汇率及利率避险等一揽子金融服务打包成“政策宣讲套餐”全面地解读,各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仔细听、用心记……这是我市举办金融助力外贸高质量发展政策宣讲会的一个生动场景。 面对企业融资难、融资慢的问题,我市各金融机构主动破解信息壁垒,提升融资质效。银企对接主动送服务解难题,已成为常态化工作。去年,我市召开了金融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金融助力外贸高质量发展政策宣讲会等“政银企”对接活动20余场次,支持各区市、各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实际举办各类融资推介活动40余场,确保月月有活动、周周有对接。 “三张清单”动态管理机制更显实效。去年,我市建立包含45项惠企金融政策、168个金融产品和511个融资需求项目的“三张清单”,及时更新并在银企间双向推送,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政银企合作成效。截至2024年末,完成授信1171.08亿元。今年以来,我市继续摸排全市1000个重点项目融资需求,持续更新政府金融政策、银行信贷产品、企业融资需求“三张清单”,分批次在银企之间双向推送,进一步破解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 金融伙伴强赋能:从“救急输血”到“系统强身” “山东电工海底电缆生产基地”是经开区充分利用岸线资源,成功建设的新项目,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65亿元以上。针对项目融资需求,经开区发挥“金融伙伴”服务,成立专项服务小组,首创容缺审批机制,允许资本金与贷款同步到位,破解手续滞后难题,18亿元贷款仅1个月完成审批,时效提升60%,较常规流程缩短2个月,以全周期金融支持护航项目高效落地。 一企一策,精准滴灌。近年来,我市持续优化金融伙伴服务。充分发挥金融伙伴团队的作用,研究制定《“金融汇•新质赋能”2024年行动方案》,实施“项目建设金融保障”“科技创新金融培育”“普惠小微金融提升”“产业链金融赋能”“重点领域金融助力”“重点外贸企业金融护航”六大专项行动,组织开展进企业、进项目、进街道、进乡镇、进园区、进商圈“六进”走访活动,全面建立“金融伙伴”联动机制,“一企一策”为企业提供综合性融资服务。截至2024年末,累计对接企业及重点项目融资需求2751条,解决融资199.28亿元。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下一步,我市将继续通过多种措施优化金融服务,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普惠小微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深化银企对接,精准摸排重点项目融资需求,提升融资效率。开展金融直达基层接力跑、民营企业金融直连服务、重点项目建设金融保障、“助企惠商”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等金融服务十大专项行动,助力产融共兴。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