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财政局2025年度工作计划 |
|
|
|
一、2025年预算草案 (一)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 2025年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总定位、新要求,全面落实“走在前、挑大梁”使命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大抓经济、大抓基层、大抓落实,更加精准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培植和涵养财源,稳定收入增长、优化收入结构;强化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全力保障基层“三保”、民生发展资金需求;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科学管理,主动防范化解风险,提升财政治理效能,为我市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市,奋力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局面,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中争当排头兵提供有力保障。 (二)2025年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意见。 1.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情况。 2025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2572963万元,增长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返还性收入、转移支付收入和上年结转收入等4050459万元,收入共计6623422万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4686261万元,下降2.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加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上解省级支出和结转下年支出等1937161万元,支出共计6623422万元。 2.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情况。 2025年,市本级当年财力安排的支出为962000万元,其中:人员类和运转类项目支出433773万元,占45%;特定目标类项目支出518227万元,占54%;总预备费10000万元,占1%。 主要项目支出安排如下: ──偿还政府债务方面,共安排28283万元。主要包括:地方政府一般债券本息、发行费和登记服务费23253万元,龙山湖棚改项目本息4300万元,偿还国际组织贷款本息等其他支出730万元。 ──支持乡村振兴发展方面,共安排48023万元。主要包括: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45943万元,农业农村事务资金2080万元。 ──支持科技、人才方面,共安排29460万元。主要包括:人才工作专项资金13000万元,落实科技合作协议资金7100万元,支持企业创新发展项目资金6000万元,威海先进医用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山东省实验室经费3000万元,科普工作专项经费等其他支出360万元。 ──支持产业发展方面,共安排88627万元。主要包括:区域发展补助资金24400万元,支持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专项资金6000万元,商务发展资金4055万元,发展和改革专项资金1806万元,市场监管等其他资金52366万元。 ──支持文化教育体育发展方面,共安排32521万元。主要包括:教育发展资金13418万元,职业学院生均经费6600万元,海洋职业学院生均经费4500万元,宣传文化旅游发展等其他支出8003万元。 ──支持社会保障、卫生和民政方面,共安排119539万元。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和就业专项资金74953万元,卫生健康事业专项资金18676万元,医疗保障专项资金17336万元,民政专项资金2867万元,退役军人安置等其他支出5707万元。 ──支持生态环境方面,共安排3911万元。主要包括:环保工作经费1879万元,海洋强市工作经费830万元,林业工作经费752万元,气象服务专项资金450万元。 ──支持公共服务提升方面,共安排95331万元。主要包括:公共安全支出41146万元,机关后勤保障经费15410万元,社工部工作经费2668万元,组织工作经费2624万元,口岸事务业务补助1570万元,应急专项资金1424万元,法院、检察院、司法等其他项目30489万元。 ──支持精致城市建设方面,共安排15516万元。主要包括:精致城市建设专项资金9066万元,污水处理补贴2750万元,污泥处置补贴1500万元,污水泵站管网运行费1200万元,餐厨垃圾处置补贴1000万元。 ──其他支出方面,共安排57016万元。主要包括: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资金14000万元,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经费12000万元,消防支队经费补助及装备购置4696万元,交通等其他支出26320万元。 2025年,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市本级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133000万元,加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返还性收入、转移支付收入、各区市上解收入和上年结转收入等2692244万元,收入共计2825244万元。市本级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961880万元,加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返还性支出、上解省级支出、补助各区市支出、结转下年支出等1863364万元,支出共计2825244万元。 (三)2025年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意见。 1.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情况。 2025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2736772万元,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上年结转收入等2805767万元,收入共计5542539万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4160783万元,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上解省级支出和结转下年支出1381756万元,支出共计5542539万元。 2.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情况。 2025年,市本级当年财力安排的支出为132550万元,均为项目支出。主要包括:专项债券本息、发行费39207万元,环山路二期20000万元,外调水费12000万元,机场迁建工程5000万元,乳山口大桥5000万元,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出51343万元。 2025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499484万元,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上年结转收入等2495984万元,收入共计2995468万元。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439933万元,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补助各区市支出和结转下年支出等2555535万元,支出共计2995468万元。 (四)2025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意见。 2025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下同)收入安排1289057万元,支出安排1210550万元;当年收支结余78507万元,年末滚存结余1251392万元。 2025年,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安排984935万元,支出安排909886万元;当年收支结余75049万元,年末滚存结余1200231万元。 (五)2025年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1.2025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情况。 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结合重大建设项目投资需求和财力状况,全市预计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25亿元。其中:市本级留用10亿元,拟用于保税冷链仓储物流智慧化建设、跨境商贸产业园基础设施、机场迁建工程等。 2.2025年威海市和市本级政府债务收支计划情况。 2025年,预计全市政府债务转贷收入252.5亿元。其中,发行再融资债券转贷收入127.5亿元。预计全市政府债务支出186.7亿元。其中,到期债务还本支出61.7亿元。按照上述安排,以2024年末全市政府债务余额为基数,加上2025年政府债务转贷收入,减去2025年债务还本支出后,预计2025年末全市政府债务余额为1405.8亿元。此外,2025年全市预算需安排债务利息及发行费支出37.9亿元。 2025年,预计市本级债务转贷收入252.5亿元。其中,发行再融资转贷收入127.5亿元。预计市本级政府债务支出238.8亿元。其中,新增债券转贷区市115亿元、再融资债券转贷区市106.8亿元、市本级债务还本支出7.1亿元。按照上述安排,预计2025年底市本级政府债务余额199.9亿元。此外,2025年市本级预算需安排债务利息及发行费支出5.6亿元。 以上全市财政收支计划是预期性的,待各级预算经同级人大批准后,我们将及时汇总,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六)2025年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般公共预算安排。 2025年,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340914万元,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318350万元,下降12.3%。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259440万元,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227988万元,下降21.6%。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111463万元,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146308万元,下降48.1%。 2025年具体收支预算安排,见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报告。 二、努力完成2025年财政改革与预算执行任务 (一)坚持民生为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始终把民生作为财政保障的优先选项,集中财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织密人民生活“安全网”。优先支持创业就业工作开展,推动创业就业资金整合,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体系,支持城乡公益性岗位开发,加大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力度,落实好职业培训、创业担保等扶持政策,助推高质量充分就业。保证教育投入力度,推进教育扩优提质,在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特色的同时,全面落实好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项资助政策,支持学生安心求学、成长成才。支持健康威海建设,健全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机制,稳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落实人口发展支持政策,支持公立医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保证群众收入水平稳步提升。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足额安排资金,强化对残疾人、孤残儿童及特困人员的救助保障。稳步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支持建设智慧养老院10家以上。大力支持文体事业发展,激发文旅消费潜能,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升级;支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助力图书馆、艺术馆、城市书房等提升公益服务功能,办好送戏下乡、公益培训等品牌文化活动,保障全民健身活动和品牌赛事举办,提高群众文体生活水平。 (二)坚持发展为要,助力经济稳中向好。发挥财政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着力培植壮大财源,夯实可持续发展根基。一是支持扩大有效需求。贯彻落实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要求,加强财政资金资源统筹,足额保障“两重”“两新”建设需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海洋强市等战略任务落地。管好用好专项债券,按规定扩大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做好新机场迁建、环山快速路二期、乳山口大桥等重点项目资金保障。二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发挥好财政资金扶持引导作用,有效统筹整合涉企资金,突出扶持重点、强化精准投入,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发展,助力纳税50强企业延链补链,加快培育重点产业集群。深化财政金融协调联动,用好金融杠杆,发挥好引导基金、股权投资、担保增信、风险补偿等政策工具包的作用,进一步深入推进财金合作、政企合作,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支持高质量发展,加快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三是支持加快城乡发展。有效统筹财政预算资金、新增债券资金、社会资本投入等,支持打造精致城市建设样板,做好城中村改造、公园游园新建改造,深入实施基础设施“七网”建设工程,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全力保障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投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打造生态新优势。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保持财政投入力度,稳步推进“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建设,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用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信贷担保等政策工具,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更多支持。 (三)坚持深化改革,科学管理提质增效。全面落实中央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出的部署要求,推动形成财政调控更加精准、预算管理更加完善、财政发展更可持续的良好格局。一是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进一步强化全口径预算管理,采取市场化方式有效盘活存量资产,更好推动政府资金、资产、资源统筹发挥作用,形成合力投向城乡建设、产业发展、风险防控等重点领域,增强上级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保障能力。二是强化预算编制、执行管理,深入推行零基预算,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提高预算管理的前瞻性、预见性,增强财政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能力;优化支出结构,规范部门和单位预算支出管理,从严从紧控制一般性支出,把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三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把好事前绩效评估关口,加大对新增和到期延续重大政策和项目的审核力度;完善重点民生政策和重大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常态化机制,加大公共服务绩效管理推进力度;强化大数据在绩效管理中的运用,促进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四是完善预算公开和财会监督制度,提高预算公开工作质量,强化对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执行情况的日常监督,守牢财经纪律红线,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效能。五是密切关注中央税收制度和财政体制改革动向,及时做好摸底测算、机制调整和制度落实工作,有效释放改革红利。 (四)坚持安全发展,守牢守好风险底线。增强安全意识,树牢底线思维,坚决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推动全市金融安全平稳运行。一是着力强化基层“三保”。严格落实基层“三保”保障范围和执行标准,足额编制“三保”支出预算,强化区市“三保”运行监控,灵活调配转移支付、财政库款等资源,加强对困难区市的支持保障,切实保障基层平稳运行。二是提高政府债务风险防控能力。把握国家加大新增专项债券发行力度、实施大规模存量债务置换的政策机遇,做好新增及置换债券争取工作,实施全流程规范化管理,进一步优化政府债务结构,降低政府融资成本。健全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多渠道筹集资金,提高应急保障能力,杜绝违规举债问题发生。持续规范城投公司融资管理,加快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三是有力防范金融风险。强化中小银行风险防控,做好村镇银行改革重组工作,支持地方法人银行持续压降风险资产,推动重点金融机构加大不良贷款及抵债资产处置力度,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有序做好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案件处置和建章立制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切实保障金融安全。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