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财政局2023年度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3-02-20 11:05 来源: 威海市财政局


(一)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

 

2023 年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的殷切嘱托,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效统筹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安全稳定,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更加精准有效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积极盘活资产资源,增强重大决策部署财力保障;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深化财税改革,加快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主动防范化解风险,为我市全力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局面,争当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排头兵提供有力保障。

(二)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意见。

 

1.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情况。

 

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2254880万元,加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返还性收入、转移支付收入和上年结转收入等3185058万元,收入共计5439938万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3949223万元,加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上解省级支出和结转下年支出等1490715万元,支出共计5439938万元。

2.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情况。

 

2023年,市本级当年财力安排的支出为 822685万元,其中:人员类和运转类项目支出355362万元,占43.2%;项目支出459023万元,占55.8%;总预备费8300万元,占1%。

要项目支出安排如下:

 

──偿还政府债务方面,共安排18946万元。主要包括:地方政府一般债券本息、发行费和登记服务费18346万元,偿还国际组织贷款本息600万元。

──支持“三农”发展方面,共安排51326万元。主要包括: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32612万元,农村综合改革发展资金12955 万元,林业工作经费1888万元,农业农村事务资金1784万元,海洋强市资金 1637万元,气象服务专项资金450万元。

──支持科技、人才和经济发展方面,共安排95014万元。主要包括:支持企业创新发展项目资金21500万元,区域发展补助资金13500万元,国企监管及政策性补助11284万元,人才工作专项资金11000万元,支持科技创新资金8500万元,融发展管理专项资金8053万元,落实科技合作协议资金6500万元,商务发展资金6250万元,发展和改革专项资金3800元,市场监管专项资金2870万元,营商环境工作经费等其他支1757万元。

──支持文化教育体育发展方面,共安排34670万元。主要包括:教育发展资金12452万元,宣传文化旅游发展资金6600万元,职业学院生均经费5500万元,海洋职业学院生均经费4500 万元,广播电视台补助资金2500万元,日报社专项扶持资 1780万元,党校运行经费、体育发展项目资金等其他支出1338 万元。

──支持公检法司方面,共安排52446万元。主要包括:海警支队经费20000万元,边防转隶保障经费13978万元,公安系统警务辅助人员经费11420万元,监狱工作经费1405万元,检察院、法院和司法业务经费等其他项目5643万元。

──支持社会保障、卫生和民政方面,共安排101305万元。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和就业专项资金50452万元,卫生健康事业专项资金18419万元,医疗保障专项资金15709万元,民政专项资金9714万元,退役军人安置专项资金4908万元,红十字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其他项目2103万元。

──支持机关事业单位项目支出方面,共安排51439万元。主要包括:机关后勤保障经费13049万元,应急专项资金1948万元,口岸事务业务补助1830万元,全市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妇女儿童工作经费等其他支出34612万元。

──其他支出方面,共安排53877万元。主要包括: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经费15000万元,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资金14000万元,PPP项目支出8900万元,疫情防控项目支出7109万元,消防支队经费补助及装备购置5289万元,环保、交通、规划工作经费等其他支出3579万元。

2023 年,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市本级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120100万元,加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返还性收入、转移支付收入、各区市上解收入和上年结转收入等2651987万元,收入共计2772087万元。市本级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887209万元,加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返还性支出、上解省级支出、补助各区市支出、结转下年支出等1884878万元,支出共计2772087万元。

(三)2023年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意见。

 

1.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情况。

 

2023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3083592万元,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上年结转收入等1279379万元,收入共计4362971万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3014958万元,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上解省级支出和结转下年支出1348013万元,支出共计4362971万元。

2.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情况。

 

2023 年,市本级当年财力安排的支出为226700万元,均为项目支出。主要包括:专项债务本息92725万元,农业农村支出26690万元,精致城市建设支出22583万元,公交政策性补贴8000万元,先进医用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山东省实验室经费5000元,新机场建设前期费用3000万元,特巡警支队业务技术综合 2000 万元,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出 66702 万元。

2023 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550800万元,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上年结转收入等1305050万元,收入共1855850万元。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353446万元,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补助各区市支出和结转下年支出1502404万元,支出共计1855850万元。

(四)2023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意见。

 

2023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下同)收入安排 1213441 万元,支出安排1127634 万元;当年收支结余85807万元,年末滚存结余995921万元。

2023年,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安排942987万元,支出安排862684万元;当年收支结余80303万元,年末滚存结963060万元。

(五)2023年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1.2023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情况。

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结合重大建设项目投资需求和财力状况,全市预计新增专项债务限额48.5亿元。其中:市本级留用12.5亿元,拟用于新建莱西至荣成铁路(威海段)威海城乡一体化集中供热提升工程、威海市黄垒河地下水库工等项目。

2.2023年威海市和市本级政府债务收支计划情况。

 

2023年,全市政府债务转贷收入预计安排173.86亿元。其中,发行再融资债券转贷收入125.36亿元。全市政府债务支出预计安排181.01亿元。其中,到期债务还本支出132.5亿元。按照上述安排,以2022年末全市政府债务余额为基数,加上2023 年政府债务转贷收入,减去2023年债务还本支出后,预

 2023年末全市政府债务余额为936.61亿元。此外,2023全市预算需安排债务利息及发行费支出30.99亿元。

2023年,市本级政府债务转贷收入预计安排173.86亿元。其中,发行再融资债券转贷收入125.36亿元。市本级政府债务支出预计安排178.15 亿元。其中:新增债券转贷区市36亿元,再融资债券转贷区市113.77亿元,市本级债务还本支出15.87亿元。按照上述安排后,预计2023年末市本级政府债务余额144.52亿元。此外,2023年市本级预算需安排债务利息及发行费支出4.99亿元。

(六)2023年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般公共预算安排。

2023年,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275000万元,支出安排210391万元。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215000万元,支出安排180408万元。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88500万元,支出安排75339万元。

2023年具体收支预算安排,见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报告。

一、 努力完成 2023 年财政改革与预算执行任务

 

(一)聚力助推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壮大财源。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稳定器”和“助推器”作用,构建基础稳固、结构优化的财源体系。一是惠企蓄力。积极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对经济的影响,全力抓好中央、省、市稳经济促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落实,针对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政策引导、救助帮扶等措施,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不折不扣抓好减税降费政策落实,保证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支持。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全面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积极恢复和扩大消费,不断提振发展信心。二是夯实基础。继续加大涉企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加强财政与金融、产业、就业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增强财政投入的精准性、有效性。瞄准七大产业、十条创新链等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支持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建设创新平台、开展科技合作、聚集创新资源,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把握骨干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发展特点和现实需求,研究制定新一轮企业冲击新目标扶持政策、拨投贷保联动政策等,为企业加快膨胀发展、加大技改投资、实现规模提升等提供支持。全力保障“双招双引”工作开展,强化项目纳税评估,引导鼓励发展总部经济,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我市。三是优化服务。发挥好涉企服务平台作用,进一步推动政策申报、审核、发放一站式在线办理,扩大“免申即享”覆盖范围,增强涉企政策兑现的便捷性、时效性。加快构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把握入选全省地方金融科技平台建设试点的机遇,做强做优“信财银保”品牌,在绿色金融、助力“三农”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开展积极探索。灵活运用专项债券、引导基金、PPP、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政策工具,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实体经济、乡村振兴等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四是统筹城乡。助力打造精致城市样板,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质,支持做好全龄友好型城市创建工作,加速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助力实施城市社区精致空间建设行动,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等项目建设,提高群众满意度。严格落实土地出让收入支持农业农村政策,保持涉农资金投入力度不减,助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支持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片区,提高村级组织运转补助标准,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信贷担保推广实施力度,积极引导金融和工商资本投入,多渠道、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强化民生保障。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财政资金、社会保险、社会资本综合投入的保障机制,积极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一是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民生保障原则,统筹财力实际和群众需求,做好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优化民生政策保障体系,更加注重政策的普惠性、均衡性、可及性。二是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力度,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疫苗接种、救治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资金保障工作,健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救治机制,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开展;大力支持创业就业工作,发挥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作用,推动创业就业资金整合,支持提升城乡公益性岗位规模,开展好劳动者职业培训;密切关注特殊困难群体生活,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特困供养以及孤儿、残疾人生活保障等政策的补助标准,做好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困难群众急难救助工作。三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化均等化,继续保障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实施强镇筑基、强校扩优、强课提质行动,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标准,更好地满足群众就医需求;落实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地方财政投入责任,完善职工医疗保险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市级统收统支制度,探索推进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级统筹,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平稳运行;积极助力城乡养老事业发展,支持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保障社区食堂、老年餐桌运营,提升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水平;大力支持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强化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环境保护修复等资金保障,全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三)做好聚财节用文章,积极盘活资产资源。积极应对财政紧运行状态,全力抓好收支管理,有效盘活存量资金资产资源,增强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保障能力。一是多措并举筹集资金。积极拓展财源,通过实施大数据综合治税等措施,进一步堵塞征管漏洞,避免税收流失;深入挖掘土地、海域、矿产等方面的增收潜力,抓好统筹运营,多渠道增加财税收入,优化收入结构、提高收入质量。继续做好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争取工作,筛选优质项目,为我市莱荣高铁、桃威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和政府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把握中央、省出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政策的机遇,全力做好上级资金、政策争取工作。二是有保有压安排支出。坚决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主动压减项目支出、工程建设类支出,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部门运转支出、“三公”经费保持零增长,腾出更多资金保重点、干大事。优化支出结构,强化民生发展、重大项目和政策落实财力保障,确保财政支出结构、规模与公共政策方向、力度相匹配。三是灵活有效盘活存量。加大存量资金清理盘活力度,完善结余资金收回使用机制,部门新增支出需求优先通过调剂既有资金解决;加强预算执行监控,动态掌握存量资金情况,加快支出进度、灵活调整盘活,避免资金闲置。加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盘活力度,搭建“实物+虚拟”的政府公物仓管理平台,完善资产调剂和共享共用机制,提高资产配置效率,降低资产购置成本。优化政府投融资管理机制,整合闲置行政事业资产、金融类股权等,为重大项目筹资融资、政府投资基金运作提供更好的支持保障。

(四)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增强体制机制活力。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要求,推动预算编制完整科学、预算执行规范高效、预算监督严格有力、管理手段先进完备。一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强化全口径预算管理,在有效统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的同时,加大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统筹力度,将部门单位依法取得的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等纳入预算管理,加强存量资金、债券资金、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统筹使用,提高财政综合保障水平;推进支出标准化,完善基本支出标准,加快项目支出标准建设;完善预算一体化管理系统,优化预算管理流程,实施预算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二是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在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绩效管理的同时,深化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政府综合运行绩效管理,加强大数据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并进一步将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资金拨付、政策调整挂钩,不断提高财政支出效能。三是优化调整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困难区市的补助力度,促进财力均衡配置,增强区市财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增强风险防控能力。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兼顾当前和长远,守牢守好安全发展底线。一是密切关注减收增支因素对基层财政运行的影响,保证基层“三保”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确保在预算安排、资金保障上不留缺口;加强对县级“三保”的动态监控和分析研判,落实工资专户和库款保障制度,确保工资、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民生政策扎实有效落实,坚决兜住“三保”底线。二是坚决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规范专项债券使用,严格落实专项债券投向领域禁止类项目清单,加快债券支出进度,防止资金闲置挪用;积极稳妥化解存量债务,从严从紧加强新增债务管理,做好区市债务运行监控和风险预警,加快推进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坚决杜绝违规举债融资行为。三是化安全发展资金保障,大力支持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海上安全管理、森林防火能力提升等工作开展,加大对医疗、救灾、粮油及生活物资的储备保障力度,扎实守住粮食、源资源、食品药品、社会稳定等“一排底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