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威海市税收保障工作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 |
|
|
|
威财字〔2019〕7号 签发人:李 峰 威海市财政局 关于《威海市税收保障工作实施方案》 贯彻落实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 市政府: 根据市政府关于推进重要文件中期评估的部署要求,市财政局采取实地检查、座谈调研、数据分析等形式,对《威海市税收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威政办字〔2017〕45号)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从中期评估整体情况看,该文件落实效果综合评定为“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件贯彻落实基本情况 (一)税收保障工作组织体系建设情况。根据《威海市税收保障工作实施方案》,2017年8月成立威海市税收保障工作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通过联席会议统一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全市税收保障工作,先后召开30多次会议,研究部署数据采集、模型搭建等相关工作任务,其中,在数据建模过程中,财政、税务、住建、人社等部门开展联合办公,通过沟通交流、优势互补,凝聚集体智慧,最大限度确保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019年3月,根据《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市政府议事协调机构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撤销威海市税收保障工作联席会议。 (二)涉税信息整合共享情况。多渠道同步开展数据采集,借助威海市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整合共享全市75个部门、单位的业务数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数据采集范围,通过省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共享省级部门数据,涉及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等32个部门;通过网络爬虫技术,从互联网获取招投标及企业知识产权等信息。到目前为止,已累计归集各类数据11.4亿条。 (三)税收保障数据分析模型建设情况。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基础逻辑排查、源数据逻辑分析、数据标准化处理,完成数据清洗。探索建立经济运行大数据平台,围绕税收保障、经济运行、绩效管理、民生服务、企业发展、辅助决策等11个领域,开展“税收保障为起点,经济运行分析为核心,绩效评价和决策支持为目的”经济大数据分析应用工作,推进政府数据资源的全面整合、有效共享、深入挖掘和科学利用。利用归集的财政、住建、税务等10多个部门的涉税数据,针对房地产、服务业、医疗卫生等9个重点领域开展大数据综合分析,搭建22个税收保障数据分析模型,通过对各类涉税数据进行综合比对,精准确认税收疑点,准确定位税务检查的突破口。例如,利用住建部门的一手房网签数据、公积金部门的个人公积金购房贷款数据、国土部门的不动产登记数据,测算房地产企业应缴增值税税款,再和税务部门实缴增值税税款进行综合比对,发现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房地产企业疑似欠缴房地产增值税4.4亿元;通过比对分析市人社局的药店医保刷卡数据与市税务局的药店零售企业销售收入申报数据,发现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药品零售企业疑似差异营业额6.3亿元。通过比对分析市公安局的驾驶证发放数据、市税务局的驾校企业销售收入申报数据,发现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驾校企业疑似差异营业额1.4亿元。截止2019年7月,通过大数据综合分析,就发现税收疑点25.7亿元,查补入库税款14.8亿元,入户检查数量同比下降了31.76%,大大提高了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有效减少入户调查次数,避免对合法合规经营纳税人的打扰,为纳税人创造更加宽松的营商环境。 (四)税源分析、产业分析等数据模型建设情况。为摸清税源分布,制作税源地图,开展税源分析,及时掌握税源变化情况,并开发建筑项目及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到期预警功能,根据项目进展和企业情况提前预警,最大限度避免税源流失。通过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2014至2018年历年收入、纳税等情况进行趋势分析,并可层层挖掘钻取,寻找细分行业及企业收入、纳税变化情况,全面掌握我市行业发展情况,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数据支撑。 (五)提前预判减税降费对地方财政收入影响。减税降费,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举措,有利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带来财政收入下滑、财力不足问题,尤其是基层财政,不仅失去了“通过政府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部分区域“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也面临着较大困难。为提前预判、积极应对政策调整对我市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我们通过汇集历年企业纳税数据,综合考虑年度财政收入增长情况,开展减税降费对地方财政收入影响综合分析,以2019年新出台减税降费政策为例,新政策将导致我市地方财政收入减少25.7亿元,影响财政收入增速9%,其中,影响增值税收入7.5亿元、影响城镇土地使用税收入5.9亿元。 (六)数据安全保密管理情况。一是构建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建立了经济运行大数据平台安全管理体系,制定了4项安全管理制度,涵盖了数据采集管理、数据采集考核、平台使用管理、数据安全保密等各个方面,确保平台安全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强化技术安全保障。强化数据权限控制,对不同单位用户赋予不同的数据操作权限,对某些敏感信息数据,如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号等涉及的个人信息数据,通过脱敏规则进行数据变形,实现敏感隐私数据的可靠保护。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保护,配合使用防火墙、网闸等网络安全防护设备,有效预防恶意攻击,提升大数据安全保障与防范能力。三是强化运维人员管理。利用虚拟云桌面技术实现对运营维护人员的安全管理,并不断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大数据安全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和责任自律意识。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部门涉税数据存在格式多样、不固定,经常变动、更新不及时问题。由于数据采集的渠道多样,在进行大数据建模分析时,对基础数据进行比对清洗发现,各单位提供的数据格式多样、不固定,有的经常变动,导致无法自动获取增量数据,每次都需提取全部数据,增加了数据比对清洗难度,大大增加了数据采集处理的工作量。有些部门的业务系统与威海市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了系统对接,涉税数据能实现定期自动更新,确保涉税数据更新的及时性、准确性,保证数据分析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有的部门还是手动上传业务数据,由于人为因素,存在数据更新不及时问题,从而导致各个部门业务数据更新不同步、不及时,无法保证数据分析工作顺利开展。各涉税单位在提供数据时,格式要固定,数据要素要完整,信息字段不缺失,必须提供原始数据、明细数据,不要加工处理过的汇总数据,不要对政府脱敏,全部数据不脱敏集中存放在市大数据中心政务云,市大数据中心负责数据的安全保密。各涉税单位提供数据时,尽量实现有业务系统的,业务系统要与威海市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实现系统直接对接,减少认为因素干预,这样就能保证涉税数据的及时更新,确实无法实现业务系统与威海市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直接对接的,每月必须安排专门负责人员定期通过电子表格方式,将增量数据上传至威海市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确保涉税数据及时定期更新。 (二)部分单位数据共享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数据获取困难。有些单位在提供数据时以数据涉密为由,不提供原始业务数据、明细数据,只提供汇总数据,有些单位在提供数据时主要信息字段缺失,数据要素提供不完整,导致数据无法使用,数据分析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海关、烟草、保险等部门的进出口贸易、烟草零售等相关综合业务信息及纳税人有关业务办理信息数据,由于中央垂直管理原因,至今无法获取,导致无法全面了解我市进出口贸易及烟草零售等情况,无法加强相关领域的税收监管。各涉税单位要牢固树立部门数据属于政府所有的观念,不是单位的“私有财产”,进一步提高数据共享意识。单位业务行为产生的数据及采集到的数据都是单位拥有的数据,都必须充分共享共用。希望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海关、烟草等中央垂直管理部门的沟通与交流,获取其业务数据,更好地开展相关领域的大数据综合治税工作,堵塞税收征管漏洞,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改善税收征管效能。 (三)大量市场主体未纳入税务监管范围。2019年上半年,全市市场主体保有量达到29.9万户,工商企业10.2万户,个体工商户19.7万户。有纳税记录的企业6.3万户,企业纳税率为62%。特别是通过对餐饮、美容美发、洗浴、汽车维修等服务业经营实体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服务业经营实体税务登记率及纳税率普遍低于平均水平。以餐饮业为例,2019年上半年,全市共有2.16余万户正常营业的工商登记餐饮市场主体,在税务部门登记的仅9121户,有纳税记录的仅2745户,登记率和纳税率仅为42.2%和12.7%。税务登记是一切涉税管理的起点,完善市场主体纳税登记是实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的基础,但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大量市场主体游离在税务监管之外,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纳税登记,为实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奠定基础。 (四)多数商业网点未形成有效税收。2019年上半年,全市商业网点保有量达到9.16万户、1527.71万平米,其中,市区(含环翠区、高区、经区、临港区)商业网点保有量(含环翠区、高区、经区、临港区)2.98万户、687.88万平,荣成市商业网点保有量1.83万户、409.78万平米,文登区商业网点保有量1.5万户、259.56万平米,乳山市商业网点保有量2.85万户、170.49万平米。但通过与税收入库信息进行比对分析后,发现约75%的商业网点没有纳税记录,商业网点税收挖潜空间较大,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加大信息共享及联合惩戒力度,创新监管举措,加强税源监控,全力广开税源,在抓好大宗纳税主体的同时,积极开展个体零散纳税主体社会化管理专项整治,切实做到应收尽收、不留空白。 (五)服务业税收弹性系数明显偏离合理区间。税收弹性系数是税收增长速度与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比率,是反映经济税收是否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0.8-1.2为税收弹性系数合理区间。通过大数据综合分析发现,2018年,全市服务业全口径税收增长3.3%(剔除废旧物资行业一次性因素),增加值增长8.3%,税收弹性系数为0.4,其中,餐饮业税收增长0.78%,增加值增长7.4%,税收弹性系数仅为0.1;2019年一季度,全市服务业全口径税收增长1.2%,增加值增长2.9%,税收弹性系数为0.4,服务业税收弹性系数明显偏离合理区间。 (六)税收疑点核查反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通过省市两级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共享财政、住建、税务等10多个部门的涉税数据,针对房地产、服务业、医疗卫生等9个重点领域开展大数据综合分析,搭建22个税收保障数据分析模型,通过对各类涉税数据进行综合比对,精准确认税收疑点,对发现的税收疑点,通过平台导入税务部门的税收风险控制系统,由税务部门以此为依据进行疑点核查。对于查实的疑点,税务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开展税收稽查,追缴税款、堵塞漏洞,进一步杜绝偷税、漏税情况的发生。但税务部门反馈核查结果时只是反馈每个税收保障数据分析模型通过疑点核实总共查补入库税款金额,每条疑点数据的核实情况没有反馈,不能精确掌握每个有疑点的企业疑点数据核实情况,不利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大数据分析比对模型,确保数据综合分析结果更加的准确,建议税务部门将每条疑点数据的核实情况定期反馈共享给威海市经济运行大数据平台。 (七)大数据时代的现代税收征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大数据时代为我们带来了可供深度挖掘和分析的、具有巨大潜在价值的海量信息,同时也对税收征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变税收征管理念,顺应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要求,运用大数据思维构建现代税收征管体系,全面掌握、综合分析各种涉税信息、监控税源,不仅能更好地为税款征收服务,还能为政府治理与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采取措施,构建与大数据时代相适应的现代税收征管体系:一是将大数据理念融入税收征管体系之中。税务部门对大数据在税收征管中意义的总体认识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需加强宣传和引导,全面提升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对大数据战略与相关技术的重视程度,从更深层次认知大数据,进一步转变税收管理理念。二是为大数据时代的税收征管提供制度保障。完备的法律法规是现代税收征管体系建立并发挥作用的制度保障,以法律形式确立涉税信息提供方的涉税信息提供义务,设定涉税信息提供方对其所提供信息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的责任。三是在各方涉税数据集中共享的基础上再造征管流程。在集中共享涉税第三方乃至第四方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数据的对比、甄别、修正等措施充实和完善税收征管流程。 (八)人员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财政局创新运用大数据思维,开展“税收保障为起点,经济运行分析为核心,绩效评价和决策支持为目的”经济大数据分析应用工作,做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工作成果被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等媒体多次专题报道,得到了山东省、威海市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经济大数据分析应用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既了解综合业务,又熟悉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威海市财政信息中心具体承担税收保障等一系列经济大数据分析应用任务,目前中心实有编制7人,正式在岗5人,人员配置不足,不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三、下步工作打算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加快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建设数字中国”的总体部署。下一步,我们将在加快平台建设、强化平台功能、提升应用成效上下功夫,通过充分挖掘大数据信息资源价值,为我市实现现代化幸福威海建设新跨越提供有力支持。 (一)深入挖掘分析省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共享数据。巩固当前工作取得的成果,在充分利用好威海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部门数据和互联网数据采集范围,加强与省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数据对接,将更多部门、单位数据纳入到平台当中,构建更加完整的数据信息采集网络,深入挖掘分析省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共享数据,确保我市经济运行大数据平台数据分析工作更加精准。 (二)推进大数据税收保障工作向纵深开展。与税务部门密切配合,针对税收征管的重点领域和难点问题,搭建科学的数据模型,增强数据分析比对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深入查找税收疑似风险点,为税务部门开展税收稽查、堵塞征管漏洞提供支持,努力把经济发展的成果反映到财税收入的增长上。 (三)从税收保障向经济分析和政府决策支持延伸。根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需求,将我市地理信息系统引入经济运行大数据平台,制作税源地图,摸清税源分布,全面掌握税源变化情况,做好财源培育、财源建设工作。同时重点对我市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医疗资源配置、环保等领域开展深入的经济分析,围绕重大政策制定、实施开展综合决策分析,为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撑。 特此报告。 威海市财政局 2019年8月16日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