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省金融运行保持良好态势 |
|
|
|
一是社会融资规模稳步增长。在贯彻稳健货币政策前提下,大力拓宽融资渠道,推动融资服务创新,努力满足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加9264.9亿元,居全国第4位;各项贷款新增5538.3亿元,增量创近4年来最高水平;银行表外业务融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非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621.6亿元。股票、债券两项直接融资合计3812.2亿元,同比增长95.5%。认真落实降息、定向降准、再贷款等政策,努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全年全省新发放的一般性贷款(剔除票据融资和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44%,分别比上半年和前3季度回落0.08和0.09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为 6.95%,是2011年以来的最低利率水平。
二是金融服务经济民生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增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出台的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升级、金融支农支小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先后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办发〔2014〕17号文件加强金融服务促进“三农”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鼓励将更多资金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民生保障、“三农”和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12月末,全省制造业、服务业贷款增量分别达到1536.7亿元、1695.6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分别提高0.2和1.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等领域贷款同比增长30%以上。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平稳增长,年度增速分别高于全部贷款增速0.9和4个百分点。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覆盖面,重点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妇女、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农民工等就业创业的信贷支持。2014年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5万笔、48亿元,直接扶持4.8万人创业。加强对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的金融服务。2014年末全省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460亿元,比年初增加168.2亿元,同比多增121.7亿元。 三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功能得到更好发挥。抢抓资本市场新“国九条”政策机遇,大力推动企业上市挂牌,积极打造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全面引入债务融资工具。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持续快速增长,2014年同上年相比接近翻番。企业上市挂牌势头良好。全省上市公司新增8家,总量达到240家;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98家,储备挂牌企业资源近千家,均居全国前列。债券融资增势迅猛。各类债券发行数量和融资额分别同比增长100%和85.3%。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累计发行19单,募集资金66.5亿元,融资额居全国首位。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试点步伐加快,累计备案企业达到118家,其中73家企业成功发行,融资87.19亿元。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试点惠及小微企业350家。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全省当年发生并购重组事项155起,已完成67起,涉及资金109.2亿元。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发展步入快车道。12月末,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托管和展示企业分别达到412家、534家和5000家,累计实现融资约150亿元;与“新三板”初步建立了批量转板机制,已有13家企业成功转板。蓝海股权交易中心于4月份开业运营,12月末挂牌企业131家、展示企业1255家。 四是保险业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容增面,2014年实现保费收入9.63亿元,种植业承保8517万亩,养殖业承保788万头(只),赔付4.53亿元,受益农户188万户;新增花生、森林、育肥猪等9个财政补贴保险品种;菜篮子保险、生猪和蔬菜价格指数保险、海水养殖风力指数保险等试点启动。大病保险扎实推进,覆盖7029万城乡居民,占到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2014年赔付63.6万人次、9.8亿元,提升大病患者医疗费用补偿比例11.4个百分点。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对重点行业实现了全覆盖,治安保险县域覆盖面达到80%以上,食品安全、医疗、特种设备等责任保险试点成功启动。2014年各类责任保险规模达到13.1亿元,同比增长19.3%,赔付支出5.37亿元。出口信用保险助推企业“走出去”,2014年服务支持小微企业2000余家,为我省贸易出口提供风险保障1710亿元。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在德州、济宁、聊城等地铺开,2014年为小微企业贷款提供保障3.52亿元。科技保险实现突破,在全国率先启动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保险。保险资金运用新增157亿元,投向基础设施、保障房、医疗健康、养老社区等领域;泰山财险参与发起保险业首个私募基金,并获得海外投资资格。 五是地方金融改革深入推进。以培育壮大普惠金融为核心,加快地方金融改革发展步伐。一是努力申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动建立以股权纽带关系为核心的运行机制,目前全省已组建农商行50家,当年新增12家。村镇银行数量达到100家,居全国首位,当年新增24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达到17家,当年新设3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获批筹建,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设立工作加速推进。华海财产保险公司开业运营,中路交通财产保险公司获批筹建,地方法人保险机构达到4家。二是发展壮大普惠金融组织。全省已设立小额贷款公司400家,注册资本499.8亿元,2014年累计发放贷款1183.2亿元。小额贷款公司省级行业综合服务平台—山东惠众新金融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开业运营。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全省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发展的意见》。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保有量464家,注册资本542.6亿元,新增融资担保额1129.2亿元。引导民间融资机构规范健康发展,召开了有关现场会,制定出台了机构监管和分类评级办法。全省民间融资机构已发展到680家,其中,民间资本管理机构601家,累计投资额342.5亿元;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79家,成功对接资金9.5亿元。另外,我省已设立典当行355家,平均注册资本2561万元,当年发放当金2.8万笔、301亿元;融资租赁公司91家,注册资本224亿元,2009年以来累计投放资金500多亿元,主要用于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三是积极筹备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试点。在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上,以支持社员生产经营为宗旨,规范发展新型农村信用互助业务。我省为此制定的试点方案已获得国务院同意,试点工作即将全面启动。四是引导权益类和大宗商品类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出台了《山东省权益类交易市场管理暂行办法》,新批准成立了金融资产、能源环境、农村产权、海洋产权等4家交易场所,权益类交易场所达到20家。推出了《关于开展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试点工作的意见》,已在石油装备、大蒜、石油、铁矿石等领域启动实施。五是强化政府引导基金设立发展工作。制定出台《关于运用政府引导基金促进股权投资加快发展的意见》和《山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暂行管理办法》,深入探索财政金融联动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大力发展私募市场。六是推进青岛财富管理中心建设。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进入国家发展战略并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建立财富管理综合监管协调机制等30余项创新政策获得有关国家部委批复或原则同意。 六是金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设立了全省金融创新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金融人才引进、金融创新引导、金融信息平台建设等,促进地方金融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和支付环境建设。全省小微企业和农村征信数据库上线运行,17个市均建立了地方征信数据库;农户和中小企业信用建档和评定工作取得较快进展,截至2014年末,全省共为1029.7万农户和18.6万中小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实施农村支付服务“新双百”工程,分别于2014年3月末、9月末实现助农取款服务点、手机支付业务行政村100%全覆盖。立足于促发展、防风险“两手抓”,努力构建全覆盖、无空隙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目前全省绝大多数县(市、区)已独立设置金融工作办公室,并加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牌子。面对较为严峻的金融风险形势,进一步加强了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应对工作,完善维护金融稳定工作机制,针对个别地区和企业集团金融风险凸显状况制定了处置方案和应对预案;探索大额授信联合管理机制,加强银行间协调配合,努力化解大企业资金链风险;坚持打早、打小原则,对非法集资、票据诈骗等金融犯罪活动继续保持高压态势。积极开展领导干部金融业务培训,持续加大金融宣传力度,扩大金融对外合作交流,山东金融业社会形象和内外影响力继续发生积极变化。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