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关于2009年威海市和市级
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10年威海市和市级
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0年1月19日在威海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威海市财政局局长 朱明华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2009年威海市和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10年威海市和市级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主线,突破发展瓶颈,克服发展难题,实现了全市经济社会事业的稳定发展,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一)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2174424万元,增长20.3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25211万元,占预算的101.4%,增长9.45%。一般预算收入,加税收返还、各项结算、上级专款和上年结转收入等402097万元,全市可用财力共计1427308万元。全市一般预算支出1369102万元,占预算的104.2%,增长12.02%,结转下年支出56642万元。收支相抵,累计净结余1564万元,当年净结余60万元。
全市基金收入478689万元,占预算的515.5 %,增长161.4%(主要是按照上级要求将土地出让收入全部价款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基金支出500173万元,占预算的369.5%,增长172.97%;预算外资金收入64673万元,下降17.54%(主要是大范围取消、停征和减征行政事业性收费),预算外资金支出64673万元,下降17.54%。
(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市级一般预算收入35373万元,占预算的124.09%,增长6.02%。其中:营业税796万元,增长29.43 %;个人所得税286万元,增长3.62%;契税16700万元,增长13.61%;其他税收451万元,增长185.44%;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14896万元,下降0.65%;专项收入2238万元,下降23.59%(主要是取消公路运输管理费和水路运输管理费);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706万元,下降5.87%(主要是利率下调,利息减少);国有资本经营收入-700万元(其中国有资本经营收益1000万元,弥补企业政策性亏损1700万元),增长44.49%。
市级一般预算收入35373万元,加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16681万元,政府债券收入19000万元,税收返还、各项结算、上级专款和上年结转收入等238221万元,市级一般预算财力共计309275万元。市级一般预算支出275151万元,占预算的102.48%,增长19.64%,结转下年支出33826万元。收支相抵,累计净结余298万元,当年净结余10万元。
2009年,市级基金收入167323万元,占预算的468.77%,增长69.48%(主要是按照上级要求将土地出让收入全部价款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基金支出162240万元,占预算的222.09%,增长99.77%。市级预算外资金收入40231万元,占预算的100.5%,下降11.61%(主要是大范围取消、停征和减征行政事业性收费);预算外资金支出40231万元,占预算的100.5%,下降11.61%。
市级一般预算财力309275万元,扣除用上级专款和上年结转资金安排的支出56923万元、成品油税费改革和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安排的支出35681万元,加政府可支配使用的基金收入17641万元、预算外资金收入5000万元,用当年可支配财力安排支出239312万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0673万元,增长2.67%;国防和公共安全支出22532万元,增长3.5%;教育支出29837万元,增长9.49%;科学技术支出4752万元,增长7.03%;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256万元,增长6.0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947万元,增长15.07%;医疗卫生支出13683万元,增长9.79%;环境保护支出4400万元,增长14.1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65433万元,增长0.06%;农林水事务支出12428万元,增长7.3%;交通运输支出1834万元,增长0.6%;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16778万元,增长0.44%;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2267万元,增长2.3%;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267万元,增长0.75%;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2100万元,增长10.53%;住房保障支出700万元,与上年持平;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支出1123万元,增长2.09%;其他支出6302万元,增长0.17%。
上述支出中,农业、教育、科技支出均达到法定增长要求。
市级当年财力比年初预算增加8387万元,增加部分主要用于落实2009年新出台的增加民生投入政策、热电企业亏损补贴等。
二、2009年财政主要工作
2009年,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市财政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国际金融危机引起的企业效益下滑,减费让利、增值税转型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形成了多重减收因素。同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增加民生投入,引导和带动经济发展,都对财政资金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为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需要,财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
(一)保企业、保发展,促进财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助推和稳定作用,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扶持企业发展。在用好用活本级政策、资金的同时,努力争取上级支持,2009年,各级财政支持企业发展的资金达到11.5亿元,力度是近年来最大的。其中,投入3000万元,继续扶持三角、威高等重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投入3.9亿元,支持企业重大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重大产学研项目、重点产品结构调整等;投入1.6亿元,支持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投入6450万元,支持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旅游促销、国际市场开拓和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等。
二是完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发展。建立企业纳税排行季报制度,通过对企业纳税进行综合排名,激励企业多做贡献;安排820万元,对评选出的32个纳税明星企业和19个纳税新星企业予以表彰奖励,调动企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出台个人首次购买市区范围内商品住房契税补贴政策,积极稳定房地产市场;修订完善《威海市鼓励银行业发展奖励办法》,安排280万元,对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发展和新设立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补助;对53个荣获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企业拨付奖励资金600万元,引导企业加快品牌建设,提升发展水平。
三是破除资金瓶颈,帮助企业发展。在全省首创设立财政临时还贷扶持资金,为183户企业办理还款再贷30.7亿元,避免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停产、破产;市级设立300万元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通过支持担保机构的方式,帮助653户企业融资26.2亿元。以上两项措施,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以小搏大”的倍数效应,援企解困效果明显。另外,将政府性资金存款与金融机构支持政府融资和企业贷款情况挂钩,较好地调动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四是优化发展环境,保障企业发展。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减轻企业负担10亿元;实行减费让利,落实中央、省、市取消和减免缓、暂停征收的262项收费,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1.2亿元;为企业减免失业保险金6937万元,支付困难企业岗位补贴1032万元;会同国税、地税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强企业跨市区经营税收征管工作的意见》,明确了跨区经营企业的税收征管及利益调整原则,规范了税收征管秩序。
(二)认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实现化危为机
切实抓好扩大内需工作,灵活把握发展机遇,拉动投资、消费、出口的稳定增长,并进一步提升我市城市发展水平。
一是加大公共投资力度。将落实扩大内需工作同政府重点项目建设有机结合,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全市共投入政府重点项目建设资金40.7亿元,争取四批扩大内需项目资金3.97亿元,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2.4亿元,落实地方配套资金3.4亿元,有力推动了我市公益设施和民生工程上档升级。
二是打造全新的投融资平台。成立了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在实现政府融资“借、用、管、还”一体化的同时,树立经营财政的理念,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建立了“投入──收益──再投入──再收益”的良性循环机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直接融资20.98亿元,部分用于环翠楼公园改造、米威调水三期、机场建设、金线顶区域整体改造、统一路南延等政府重点项目,部分用于政府可变现资产储备,实现保值增值,防范财政风险。
三是积极拉动消费需求和对外贸易。组织开展家电下乡与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全市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8.6万台(部)、汽车摩托车下乡产品20430辆,发放补贴资金7373万元,补贴兑付率稳居全省前列;市级筹集资金900万元,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鼓励优势产品出口、加强出口品牌建设等鼓励对外贸易发展的七项措施,保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
(三)保民生、保稳定,有效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财政支持民生的政策密集出台,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较上年增长30.1%。
一是大力支持“三农”发展。围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投入财政资金5237万元,带动其他资金1.4亿元,完成了200个村庄的整治任务;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居住工程,投入3954万元,用于新建农村住房和危房改造;围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54亿元,支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道路维修、饮水安全和农村沼气建设;围绕提升农业生产发展水平,投入2694万元,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投入1.1亿元,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围绕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投入1353万元,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品种和范围;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补贴力度,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渔用燃油、农机具购置等补贴3.9亿元。
二是全力保障就业和社会稳定。面对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就业保障和扶持力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出台了多项财政补助和奖励政策,积极支持我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投入708万元,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再就业和创业培训、“金蓝领”培训工程,帮助30268人提高职业技能;将个人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提高至5万元并放宽贷款条件,支持失业人员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设立1000万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资金,为推动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提供资金保障;发放灵活就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共1754万元,鼓励政府兴办的公益性岗位吸纳“零就业家庭”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集中供养、农村老党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十几项财政补助标准;在三区范围内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惠及5.9万参保农民;将在校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范围,使6100多名大学生的基本医疗得到保障;出台了《威海市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困难群体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是加快推进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大幅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定额较上年分别增加55元和105元;采取以奖代补、费用减免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农村学前教育经费保障;实施新的城乡生活困难家庭教育救助政策,首次将城乡低保边缘家庭纳入救助范围,并进一步提高了救助标准;积极做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数据测算和政策拟定工作,为具体实施打下良好基础;投入652万元,用于126所村卫生室和11所重点卫生院的改造,着力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家庭救助机制,实现计划生育扶助政策“无缝隙全覆盖”;投入692万元,专项用于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防控,保障群众健康安全;投入4082万元,用于第十一届全运会威海赛区的组织筹备和场馆建设改造,确保各项赛事顺利进行;拨付资金1.49亿元,有力保障了援助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的开展。
(四)不断加快科学发展,实现财政工作提质增效
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在做好生财文章的同时,大力推行科学聚财、理财、用财,深化财政改革,规范财政管理,不断提升财政工作的效益和效率。
一是以科学聚财保证发展成果。着眼于经济发展成果向财税成果的转换,加大收入征管力度。完善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建立起了市直32个部门共同参与的税源信息采集网络平台,对税源实行全覆盖监控;会同税务部门拟定了《关于加强部门联动,开展商业用房税收普查工作的意见》,积极挖掘潜在税源;完善非税收入成本考核机制,出台了《威海市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办法》,为海域利用和保护提供有力保障;坚持源头治税,对契税征收信息、涉税房产信息实行实时掌握,市级契税收入超收4500万元。
二是以科学理财提升发展成效。通过推行科学理财,实现争取上级资金43.5亿元和市级增收3.3亿元、节支3.4亿元的历史性纪录,有力促进了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其中,争取上级专款23.55亿元;争取转移支付资金17.57亿元;争取成品油税费改革基数1.76亿元;争取我市成为全国20个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之一,争取荣成、文登、乳山三市全部进入全国农田水利重点县扶持范围以及争取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共获得上级补助资金2.93亿元。另外,争取调度款11亿元,不但满足了我市资金需求,还获得利息收益2000万元。加大政府投资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动态监管,市级核减投资2.5亿元;利用政策环境,合理调整债务结构,仅市级就减少利息支出5000万元。
三是以科学用财增强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我市实际,采取货币化补贴的方式,有效满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需求;出台办法加强市属学校定向资金使用管理,化解学校债务风险,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开展了“绩效管理年”活动,在全省率先推行绩效管理,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相结合,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以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能。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政府采购项目专家论证办法,积极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加快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步伐,优化集中支付流程,在市级全面推行公务卡改革;组织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建立工作联动机制,推进“一纵一横一中心”数据系统建设,财政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协调性不断增强。
各位代表,去年全市财政预算任务圆满完成,成绩来之不易。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财政运行还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与先进市地相比,我市的财政收入结构仍需进一步改善,收入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财力水平的增长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公共服务需求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提高民生保障标准、加快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融资力度等,对资金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三、2010年财政预算安排
根据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总体工作部署,综合考虑全市主要经济预期指标和财政收支增减因素,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初步编制了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
(一)收入预算安排
2010年,全市地方一般财政收入安排1137985万元,增长11%;基金收入445820万元;预算外资金收入56277万元。地方一般财政收入,加税收返还、各项体制结算等160481万元,全市可用财力为1298466万元。
市级地方一般财政收入安排34399万元,比上年减少974万元(主要是受各级减费让利措施影响,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少);基金收入116651万元(政府可支配使用27960万元);预算外资金收入36424万元(政府可支配使用5000万元)。地方一般财政收入、政府可集中安排的基金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合计67359万元,加上税收返还、各项体制结算等204653万元,市级可用财力为272012万元。
(二)支出预算安排
按照收支平衡的要求,2010年,全市用地方当年财力安排的一般财政支出1298466万元,增长12.95%;基金支出445820万元;预算外资金支出56277万元。
市级用当年可支配财力安排的支出272012万元,增长6.26%。
在市级当年可支配财力安排的支出中,基本支出安排128075万元,占47.08%;项目支出安排138937万元,占51.08%;预备费安排5000万元,占1.84%。
主要项目支出安排如下:
1.农业支出7669万元。其中:安排2820万元,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科教兴农、农业安全工程、能繁母猪补贴、苹果产业提质增效、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林业建设及病虫害防治等;水库除险加固3181万元;农村沼气建设520万元;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300万元;农产品检测200万元;党员科技示范基地100万元;农村干部补贴478万元;库区移民粮油补贴70万元。
2.科技支出和节能减排资金6930万元。其中:科技三项费用 4750万元,用于支持科研中心、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企业做大做强;科学技术奖励380万元;支持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1800万元。
3.教育支出23308万元。其中:职业学院、市直高中建设和大学共建16948万元;校舍安全工程3000万元;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奖学金1026万元;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免杂费339万元;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补助资金704万元;农村中小学规范化建设、“食暖行”工程、仪器更新等599万元;高校助学贷款及风险补偿金100万元;市直高中家庭困难学生补助62万元;学前教育示范镇奖励168万元;学校教师及营养师培训140万元;新疆班经费等222万元。
4.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支出18078万元。其中:继续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共安排3865万元;廉租住房保障资金1000万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户供养补助 2031万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2526万元;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独生子女父母奖励1537.5万元;城镇居民合作医疗补助1017万元;农村卫生院、中心卫生室建设和城市社区卫生建设及食品药品放心工程742万元;农村医疗急救站、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医疗救助等234万元;社区办公经费及居委会成员补贴476万元;就业人员社保岗位补贴、再就业培训补贴等730万元;建国前入党老党员生活补助及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退休老工人医疗费568万元;企业退休人员冬季取暖费超标准部分补贴688万元;企业离休干部按机关标准理顺待遇补助882万元;军队人员安置及补助720万元;流浪儿童保护中心300万元;其他社会保障761.5万元,主要包括社会优抚、技能培训、农村残疾人扶贫、第十届村委会换届选举补助、老年大学建设等。
上述支出中,农业支出、教育支出、科技支出同比分别增长21.55%、115.2%(剔除偿还职业学院和市直高中建设贷款因素后增长68.54%)、9.65%,均达到法定增长要求。
四、2010年财政工作重点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财政部门将继续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保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为重心,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为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障民生事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好工作。
(一)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重点,努力培植壮大财源
将“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构建我市现代财源体系的关键,在拉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将着力点放到提高发展质量上来。
一是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利用有利的政策环境,结合扩大内需工作开展,加快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推动我市城镇化发展。市级计划筹资17.4亿元,通过推进金线顶工程、青烟威荣城际铁路、米威调水工程、绿轴园林等项目,实现对经济的拉动,争取以较低的发展成本实现较大的发展跨越;发挥好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作用,一手抓融资、抓管理,一手抓可变现资产储备、抓政府资产资源经营,建立保证城市建设发展资金需要的长效机制;要以加大惠民补贴力度、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为先导,落实好拉动消费的各项措施,推动家电与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与汽车“以旧换新”工作开展。
二是着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将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等政策,用好用活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关键领域发展;积极促进“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充分发挥我市地域优势,加快打造高端产业体系;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鼓励、引导作用,支持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国家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和“金太阳工程”等项目为契机,继续加大上级资金争取力度,积极支持节能技术推广,大力发展绿色、低碳、高效经济。
三是保障和推进企业发展。继续实施骨干企业扶持政策,落实好对三角、威高等重点骨干企业的绩效评价和奖励政策,并筛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利税率高的企业进行扶持培育;继续实施财政临时还贷资金扶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立足于推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用好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等专项资金,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快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着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二)以实现财政收入质量、总量“双提高”为重点,切实抓好增收节支
在开源节流上狠下功夫,着力提高收入质量,严格把好支出关口,确保财政资金能够不断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一是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加大社会综合治税力度,充分发挥税源信息采集网络平台的作用,完善部门联动协税护税机制,统管存量税源、挖掘潜在税源、控好增量税源,加大税收稽查力度,按照“抓大不放小”的原则,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变化,完善契税征管机制,逐步推行纳税申报通知制度和契税计税价格公开制度,增强契税征管工作的规范化和透明性。
二是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在落实减费让利的同时,重点围绕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工作,充分挖掘非税收入增收潜力。支持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面规范土地出让金收缴管理,研究出台土地闲置费等收费征管办法,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完善矿业权价款征收方式和评估办法,加强矿业权价款、使用费征收管理,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海域使用金征管,积极探索建立海域生态环境补偿和赔偿机制。
三是不断强化财政支出管理。引导各方面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严格预算执行纪律,严格执行关于厉行节约的各项规定;充分发挥财政监督检查和投资评审的作用,把好财政支出关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绩效管理,实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的密切结合,以此进一步接受人大及社会各界对政府收支的监督,让人民群众知道“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办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使财政支出更加规范有效。
(三)以保障民生发展、社会和谐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将保障民生事业稳步健康发展放在财政保障的突出位置,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提高民生保障标准,加快推动“三农”、社会救助、养老、就业、医疗、教育等重点事业的发展。
一是大力支持“三农”事业发展。围绕提高农民收入、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村生活水平,加大投入力度,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突出财政支农效果。继续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扶持力度,解决好制约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积极支持开展“科普惠农”工作,重点扶持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技术协会发展,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安排7200万元,继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居住工程,打造我市农村良好人居环境。
二是加大社会保障支持力度。继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1200元提高至1400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330元提高至345元,并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面;在2009年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9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110元;完善就业保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增加就业岗位,支持构建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创业扶持机制,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积极推进医疗、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扎实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市级规范化和“食暖行”工程;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文化工程,支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切实做好国际超长铁人三项赛等大型赛事、活动的资金保障。
(四)以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重点,不断提高财政工作水平
进一步树立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通过深化财政改革、完善工作机制来提升发展效益,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将各级预算单位和各类预算资金都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将公务卡改革在全市全面推开;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体系,促进资金分配的科学规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做好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事业单位性质相适应的、规范透明的收入分配机制;继续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发挥好会计管理职能,不断完善财政监督管理体系;组织开展“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年”活动,搭建高效、透明的管理平台,建立产权清晰、配置科学、使用高效、处置规范、监督有力的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强化基础管理,建设财政应用数据管理平台,以规范化的数据管理和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形成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监督相结合的全方位管理模式。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决心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有效监督下,认真落实本次大会决议,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威海做出新的贡献。
2010年财政人代会报告附表:2010年人代会附表.x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