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08年威海市和市级财政决算情况的报告

发布日期:2009-06-26 00: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财政局 字号:[ ]

关于2008年威海市和市级
财政决算情况的报告
――2009年6月25日在威海市第十五届
人大常务委员会第13次会议上
威海市财政局局长 朱明华

各位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报告2008年威海市和市级财政决算情况,请予审议。
    一、2008年财政决算情况
    2008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形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财政收支稳定增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
    (一)全市财政收支情况
    1.一般预算收支情况
    2008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936665万元,占预算的99.5%(主要是受经济增速放缓和政策性减收因素增多影响),同口径增长16.3%。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中央和省税收返还、各项结算和上年结转等330369万元,全市可用财力共计1267034万元。全市一般预算支出1222241万元,占预算的108.5%,增长18.3%,结转下年支出43289万元(主要是上级结算资金下达较晚,当年不能实现支出)。收支相抵,累计净结余1504万元,其中当年净结余184万元。
    2.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2008年,全市基金收入183126万元,占预算的365.2%(主要是按照上级要求将土地出让收入全部价款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增长255.1%。当年基金收入加上年结余收入、上级补助和体制结算等43926万元,全市可用基金财力共计227052万元。全市基金支出183233万元,占预算的365.4%,增长207%,结转下年支出43819万元(主要是大部分基金按规定以收定支,跨年度安排使用)。
    3.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
    2008年,全市预算外资金收入78430万元,占预算的106.7%,增长9.7%,预算外资金支出78430万元,占预算的106.7%,增长9.7%。
    4.境内财政总收入情况
    2008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936665万元,基金预算收入183126万元,上缴中央和省级收入686464万元,三项合计,全市财政总收入1806255万元,增长15.6%。
    (二)市级财政收支情况
    2008年,市级一般预算收入33366万元,占预算的119.3%(由于跨地区企业所得税入库级次由市级变更为相关县区级和华能电厂税收下放经区,市级收入预算由34692万元调整为27962万元),增长15.4%;基金收入98728万元,占预算的372.4%(主要是按照上级要求将土地出让收入全部价款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增长355%;预算外资金收入45516万元,占预算的115%,增长8%。
    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政府可安排预算外资金收入,加中央和省税收返还、各项结算和上年结转等247611万元,市级可用财力共计307777万元。
    2008年,市级财政总支出281523万元,增长14.2%,结转下年支出25966万元。收支相抵,累计净结余288万元,当年净结余10万元。
市级各部门预算外资金支出40916万元,增长11.7%。
    市级财政总支出中,扣除用上级专款和上年结转资金安排的支出52613万元,用地方当年财力安排支出228910万元,增长14.5%,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1776万元,增长11.5%;国防和公共安全支出21771万元,增长7.6%;教育支出27252万元,增长21.5%;科学技术与节能支出5440万元,增长19%;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070万元,增长26.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204万元,增长12.5%;医疗卫生支出12463万元,增长23%;环境保护支出2855万元,增长11.2%;城乡社区事务支出62571万元,增长7.7%;农林水事务支出11583万元,增长28.4%;交通运输支出5348万元,增长9.7%;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20286万元,增长23.8%;其他支出6291万元,增长41.9%。
上述支出中,农业、教育、科技支出均达到法定增长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收支决算数字,与年初向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相比略有变化,主要是决算期间,由于资金在途、上级补助变动等原因,个别收支数字发生了变化。
    二、2008年财政工作情况
    2008年,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和政策性减收增支因素的增多,使财政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此情况下,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积极支持发展,大力保障民生,努力增收节支,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由于具体工作情况年初已向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作了报告,这里只作简要汇报。
    (一)完善生财机制,进一步增强支持发展的能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充分发挥政策、资金作用,培植壮大财源,优化发展环境,破解发展难题。一是围绕发展重点做到重点支持。把重点骨干企业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支柱,拨付3000万元支持三角、威高、光威三户企业膨胀;拨付722万元,对49户贡献突出的企业予以表彰奖励,激发企业加快发展、依法纳税的积极性;市级投入4300万元,同时争取上级资金2.3亿元,大力支持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及时筹措资金3000万元,支持电厂多发满供,缓解了用电紧张的局面,支持了企业发展。二是健全支持发展的政策体系。出台了《威海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威海市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办法》等,积极支持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修订完善了《威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威海市实施品牌战略奖励办法》,加大对科技创新和品牌战略奖励力度;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的意见》,不但在应对危机、促进发展方面作用明显,而且在招商引资、促进结构调整方面也有很大作用;出台了《关于减免缓和暂停征收部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1亿多元,有力支持了经济发展。三是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本着“客观公正、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制定了工业新区体制调整意见,为新区今后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进一步明确了税收属地范围,规范了部分特殊企业的税收管理,建立了良好的税收征管秩序。
    (二)着力改善社会民生,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始终把民生放在财政保障的突出位置,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关注民生热点问题。一是切实保障群众生活。建立了物价上涨与提高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补贴联动机制,城乡低保家庭临时价格补贴每月分别提高30元和20元;建立了生猪活体储备、市级食用油储备和市区成品粮储备制度,稳定副食品市场供应;拨付成品油价格改革补贴5.9亿元,避免高油价对群众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二是大力促进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投入3062万元,积极支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杂费工程;投入5644万元,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和农村贫困学生寄宿生生活费、乘班车补助;投入5587万元,推进农村中小学和特殊教育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农村中小学“食暖行”工程;健全了政府助学政策体系,发放各类助学金和贷款贴息4354万元。投入630万元,支持10处农村医疗急救站和10个镇卫生院、40个村卫生室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条件和救治水平;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44元提高到80元;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城镇未成年人、非从业居民和城乡困难群众纳入了医疗保障体系。三是加强公益设施和环境建设。市级筹集资金8亿元,完成了市区9条河流和5个小区背街小巷的整治,新建改造道路13条,建设过街天桥2座,支持了米威调水、污水排放、环翠楼公园改造和机场、铁路建设等,完善了城市功能,优化了人居环境。四是积极应对焦点问题和突发性事件。对供电、公交等涉及民生的社会焦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调研,拟定了科学合理的解决意见。全力以赴做好支援四川灾区的资金保障和资金管理工作,共向灾区支出2.1亿元,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有力支持。积极参与浒苔打捞、费用争取和兑现工作,保证渔船渔民得到合理补偿。高效应对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及时筹集资金为5.8万名婴儿提供了免费筛查和救治。
    (三)加大“三农”保障力度,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大“三农”保障力度,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一是着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投入3920万元,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中低产田5.6万亩;投入1408万元,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筹集1400万元,通过扶持奶牛标准化养殖等方式,帮助我市奶业企业走出困境;投入1156万元,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建设;拨付866万元,进一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扩大了试点地区和试点品种范围。二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补贴标准,新实施了困难奶农补贴、村级防疫员补贴等,各类惠农补贴达到1.9亿元。积极推行“家电下乡”试点,对农民购买家电给予政府补助,全市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4.7万台(部)。全面实行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一本通”发放制度,确保各项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三是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推进全市199个农家书屋建设;投入200万元,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使农村贫困残疾人住房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投入8696万元,完成了10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安排1670万元,支持166个村自来水维修改造;筹集1.1亿元,支持“村村通油路”建设,改造农村公路392.6公里,新增通油路村425个;投入2480万元,支持绿色通道、荒山绿化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投入2379万元,支持农村沼气建设,新增户用沼气1.7万户、沼气工程152处。
    (四)深入开展“效益效率年”活动,不断提升科学理财水平
在全市财政系统深入开展了“效益效率年”活动,通过科学理财,实现增收3亿元、节支3亿元、争取上级资金33.2亿元的历史性纪录,在财政收支矛盾空前突出的情况下,弥补了我市发展资金不足,有力促进了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一是千方百计增加收入。合理调整了土地等级,增加税收3200多万元;提高了耕地占用税征收标准,增加税收8000多万元;对非税收入核定成本,集中收入1.1亿元;对部分财政专户资金实行协议存款,增加利息收入4000万元;积极应对法人所得税制度,增加地方收入4000多万元。二是想方设法节省支出。加强政府重点工程监管,核减投资2.1亿元;科学调度资金,解决金线顶、大操场拆迁补偿问题,节约利息支出3000万元;通过法律诉讼和调解,免除财政性债务支出3743万元;争取财政部豁免我市国债贷款2155万元,争取省财政厅核销我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318万元。三是全面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全年共出台60多项制度;实行规范的局务会议制度和提示督办制度,做到每项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落实、有结果;加快“金财工程”建设,开展网上公共服务;针对中央扩大内需资金拨付急、要求严的特点,在全省率先实现专户运行,得到中央检查组高度评价。
    各位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2008年,我市的财政工作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经过全市各级的共同努力,财政收支稳定增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同时,财政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进一步显现:我市的税收收入尤其是主体税种的收入能力尚待提高,财政收入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大的经济发展环境恶化导致外部需求萎缩,企业利润下降,税收增长放缓;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扩大内需和民生保障的需要,都对财政资金的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
这些问题,有些是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受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我们都将高度重视,通过深化财政改革,加快发展步伐,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来加以解决。同时,在今年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以保增长、保发展、保稳定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人大决议,凝神聚力、奋发图强,全力以赴保证全年预算任务的圆满完成。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